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趟密山!
有一座小城,叫密山。
小城不大,历史悠远。
6800年前,茫茫雪原中,
刀耕火种的时代,
这里已有肃慎人在此繁衍生息,
夏穿林打猎,冬凿冰捕鱼。
肃慎人是满族的祖先,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密山境内浩瀚如海的兴凯湖,
让这里成为肃慎渔猎文化的发源地。
这里闻名国际的兴凯湖
是中俄边界最大的湖泊,
湖面4380平方公里,
壮阔如海,
其中1280平方公里
在鸡西市密山境内。
一湖四季,
季节的风景依时而变,
春天“武开湖”,
厚厚的冰层炸裂,
响声震耳欲聋,
大块的流冰顺流而下,
蔚为壮观。
岸上,
湖岗石缝中,
未化尽的冰层中间,
明黄色的冰凌花已悄然盛开,
让人心中生起对生命傲然力量的感叹。
兴凯湖湖岗上,
百年野生杏树绵延十多公里,
参天的古杏枝干虬髯遒劲,
5月初绽放,
“十里杏花”形成无际杏花海。
夏天湖水平如明镜,
烟波浩渺间,
渔民迎着初升的日头出湖打渔;
日照的金光洒满湖面,
渔网抛向空中,
他们撒出去的每一网,
都带着喜悦和对生活的祈盼。
秋天,季节举起斑斓画笔,
将兴凯湖湖岗描摹成“五花色”,
绯红、金橙、品红、
绛紫、靛蓝、墨绿……
这浑然天成的调色
是路人赶路之余的惊喜,
啧啧惊叹后,
带着一份欣喜重新上路……
兴凯湖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
与俄罗斯相连,
这里是“东北亚—澳大利亚”
国际间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驿站,
每年春秋两季,
几十万只候鸟翱翔天际,
遮天蔽日,让人叹为观止。
冬天,天寒地冻却不乏味,
冬捕,蓝冰,雾凇
都是这个季节独有的礼物,
冰面壮阔如海,
湖泊呈天然的蓝色,
形成美丽的蓝冰冰丘。
湖中有雾,林中有松,
兴凯湖畔的雾凇不常见,
一旦形成,玉树琼枝,美不胜收。
带着羊皮帽子的“鱼把头”,
冬捕当天,
猫着腰专注地寻找“冰卧子”,
一旦确定“选址”就破冰下网,
千米大网,
几十个壮汉子慢慢蓄到水下,
静待丰收。
渔网出水,
网内热气腾腾,
冒着热气的鱼群在网内欢腾跳跃,
冰面上,
围观的人群跟着欢呼起来,
丰收的喜悦溢出心,
挂在脸上,
回荡在兴凯湖每一个冬天里。
渔民手捧一米多长的大白鱼,
笑得灿烂,
一斤数百的价格,
让渔民富了起来。
北渔南运的产业链越铺越长,
一条大白鱼早晨出水,
带水保鲜运送,
晚上已摆在南方客人的餐桌上,
南北共享兴凯湖的美味。
大白虾,密山的另一大特产,
虾通体透明,
香鲜味美,
也成远销中外的一道美味。
小边城,大格局。
密山站位国际都市,
开通边境异国风情游,
公路自行车赛,
中国冰雪汽车拉力赛,
国际爱鸟节,
国际摇滚马拉松,
帆船、自行车、
皮划艇、冰上马拉松……
密山用湖链接世界,
将世界邀进密山,
街头巷尾,
常见各种肤色在此逛街。
密山昔日是“北大荒”,
上个世纪80年代,
王震将军带着官兵来此垦荒,
才有了如今的“北大仓”。
小城是“三山二水五分田”,
有捏一把出油花的肥沃黑土,
种出白花花飘香世界的稻米,
这里水源丰沛,
素有“鱼米之乡”美称。
密山是革命老区,
是我国军事工业的重要基地,
是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
和第一支装甲兵部队的诞生地。
密山是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的第一站,
是鼓舞几代人艰苦创业的北大荒精神发祥地。
小城内的王震将军纪念馆,
王震将军的白玉雕像矗立于此,
他目光炯炯、正襟危坐,
印证了他“生为祖国开荒,死为人民站岗”
的铮铮誓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曾在密山工作、战斗过的将军、副部长级以上干部达70多人,
北大荒纪念馆再现了开发北大荒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大美春光在路上,
密山市白鱼湾镇湖沿村,
建有度假住宅公园、
俄式风情度假区、
肃慎广场、越野UTV赛道,
乡村振兴,实实在在让这个村富了,
全村农家游年总收入达500万元。
这座东北小城,
拥有国家一类客货两用陆路口岸,
年过货能力50万吨、
过客能力60万人次以上,
是以对俄粮食、液化石油气
及其化工产品进口和轻工产品出口为主
的特色专业口岸。
密山口岸距俄对应口岸图里洛格2公里,
距俄远东地区重要交通枢纽
和贸易中心乌苏里斯克170公里,
距俄滨海边疆区首府
符拉迪沃斯托克280公里,
多年开展国际联运,
是黑龙江省理想的出海通道。
AI也去了趟密山
来看看AI眼中的密山
密山小城,
厚重悠远,
粮满仓,鱼满船,
兴凯湖这里独有,
小村落尽显现代乡村的生活富足。
大格局,屡屡站位国际,
中国小城缩影,
现代幸福样本。
黑龙江密山在这儿,你来吗?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