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两岸学人共探中华通俗文化新使命

发布时间:2023-11-20 19:49:20来源:
两岸学人共探中华通俗文化新使命 通俗,文化

  通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当下,通俗文化如何施展积极作用,为晋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力气?日前,由中公民主增进会中央委员会和叶圣陶研讨会主办的2023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会在天津大学举办。本次研究会以“传承与创新:中华通俗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为主题,邀请来自海峡两岸的十余位专家学者津门溯古抚今,共探中华通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2023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会11月8日在天津大学举办。图为揭幕会现场。主办方提供

  “难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化  如何延续中华文明价值?

  通俗文化,乃相对精英文化而言,多指流传于民间、为宽大大众所共享的文化。

  “通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普遍关注,海峡两岸学界都有深刻研讨,也希望共同探讨交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研讨会会长蔡达峰在揭幕会致辞中指出,探讨通俗文化,无疑是对民众生活和民众发明力的关注。时期在发展,生活在改善,传统文化在演变,有些已经消逝,有些成了受维护的遗产,经典可能趋向通俗,通俗可能成为范式,新的文化结果不断涌现。

  中华通俗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去粗取精,形成了两岸同胞和全球华人共同珍视的价值。南开大学台湾政治研讨中心主任、公民党原主席特殊参谋兼大陆部主任黄清贤在发言中表现,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心灵的根脉与归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可以作为大陆与台湾的共同认知基本和最佳共通语言,应善用中国式现代化的机会,深化两岸融会发展。

  上世纪初,在传统与现代观念激烈碰撞的年代,通俗文化迎来主要发展。在《通俗文化百年与当下》的宗旨报告中,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由1923年上映的电影《玉梨魂》说起,回顾了百年时光维度下中华通俗文化的演化以及中国式伦理的延展。他提出,通俗文化可能不登大雅之堂,但始终延续中华文明的诸多价值。它从历史来,在新的文化经验里不断蒙受冲击,同时不断发明新的可能。当下,通俗文化出现出网络化、年青化、本土化等新面孔。

  随着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已强势盘踞民众生活各场景,成为当前通俗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力气。台湾崑山科技大学董事、台湾艺术大学流传学院教授李天铎在发言中呼吁就数字技术对文化与美学的影响进行审思。他觉得,在人工智能寻求速度与效力的同时,更应加大对工匠精力的提倡,而不能“所有被数位技术的声音盖过”。

  面向世界讲述中国  通俗文学创作开启“故事新编”

  中国现代有名学者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一书中指出,“凡主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畴里去。”本次研究会上,通俗叙事文本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两岸学人研究的重点议题。

  《白兔记》《封神演义》等是两岸耳熟能详的中华古典通俗文学作品。中华语文教育增进协会秘书长段心仪在交换中表现,它们是每一个台湾孩子幼时成长的营养,欣羡憧憬的世界。传统文化透过故事的耳濡目染深刻人心,并为大众建立了人格模范。她同时关注到大陆近期热映的《长安三万里》与《封神》等电影。这些作品取材于中华传统文化,并胜利完成了面向年青世代的创新表达。段心仪觉得,“通俗必需统筹博雅,能力立足于中华文化底蕴,讲好中国人的故事,才有面向世界的底气。这应是两岸共同奋斗的命题。”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讨中心副主任栾梅健在宗旨报告中,以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在现代转型时的创新性为题,解读了中国现代小说构造的重塑与主题的改变。栾梅健表现,在晚清到民初的中国小说现代化转型进程中,一批创作者体现出不惧新挑衅、勇于接收新事物的品德。从晚清的谴责小说到民初的言情小说,再到1915年以后自动发明爱国小说、反应底层百姓生活的小说,现代通俗文学作家群体的创新性是突出的,也是提高的。

  随同着新世纪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文学成为新兴的文学样式,中国网文甚至走红海外,成为广受关注的主要文化现象。对此,参与本次研究会的江苏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卢菁觉得,网络文学不是无本之木,也不是无源之水,它吸取了中华通俗文化的营养,以通俗文学为资源,实现了最初的生长。中国网络文学可以建构新的叙事系统,在对中华通俗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基本上,实现更为丰满的中国叙事和更为全球化的文化表达。

  文化浸润日常  两岸共探“过去、现在与未来”

  除了文学作品,从建筑形制到民间信仰,中华通俗文化已融入两岸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联通大陆与台湾的主要感情纽带。在交换中,两岸学者缭绕各自的研讨领域进行了交换。

  妈祖文化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力,是随同大众日常生活不断演进的活态文化。天津大学台湾研讨所所长、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何慧俐阐述了两岸妈祖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议题,“妈祖文化具有民间的基层性,高度的包容性,它可以增进不同阶层、文化背景的大众互相沟通和懂得。”她表现,两岸一起讲好中国故事,妈祖文化是一个极主要的精力力气与文化符号。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讨院教授王杰文在海峡两岸皮影戏传承与创新的研讨中指出,皮影戏是民间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两岸都有皮影戏门类,也同样面临传承困境,整体上这是皮影戏的表演传统与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矛盾。目前可摸索通过政府扶持、国际巡回演出、与高校合作、设立各类级别的皮影艺术博物馆等门路进行传承与创新。

  迄今为止,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会已胜利举行20届。本届研究会在“九河下梢之地”的天津举行。这座市民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曾结出曲艺、言情与武侠小说等通俗文化的硕果,也孕育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大学天津大学。天大培育的第一代毕业生王宠惠,曾在1943年开罗宣言的拟定进程中,促成会议公报明确规定“满洲、台湾、澎湖当然归还中国”。

  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雷鸣在研究会尾声之际表现,通俗文化能够影响人,沾染人,打动听。有益的文化流传能辅助人重塑自己的思想,更主要的是让我们清楚今天的选择。希望这次研究会不仅关照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能令两岸青年聚焦中国的当下、现在与未来。 (《中国新闻》报记者 杜雅楠 报道)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