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 或源自人际困扰

发布时间:2024-04-12 11:44:44来源:
在青少年网络行为日益普遍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网络偏差行为?今年3月下旬,记者从山东聊城大学获悉,该校教育科学学院的陈彦垒教授及其团队对1120名中国青少年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困扰和网络社会支持会显著增加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而网络道德则能有效降低这种行为。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旗下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通讯》国际学术期刊上。
 
陈教授指出,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易受外界影响,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较弱,因此更容易出现网络偏差行为,如网络欺凌、网络欺骗等。而网络道德,即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对于调节网络行为至关重要。
 
研究还发现,网络道德在人际困扰与网络偏差行为之间起着“U型”的中介调节作用。这意味着,对于道德水平高且人际困扰较少的青少年,网络道德能有效抵消人际困扰对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但当人际困扰超过一定阈值时,网络偏差行为会急剧增加,尤其是在网络道德水平较高的青少年中。这表明,网络道德对偏差行为的控制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我国,未成年网民数量持续增长,已成为网络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3亿,互联网普及率接近饱和。因此,关注并防治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已刻不容缓。
 
当前,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我们期待通过更多研究和实践,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陈彦垒表示,当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时,互联网往往成为他们寻求解决方案的突破口。这些个体可能会在网络世界中寻求满足,从而在现实和网络中展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
 
该团队的研究发现,网络社会支持在个体遭遇人际困扰和网络偏差行为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同时,网络道德能够负向调节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这意味着,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困扰可能会诱发网络偏差行为,而网络中的社会支持则可能进一步加速这种行为的产生。
 
陈彦垒强调,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网络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网络交流和情感表达中感受到的理解和尊重,以及由此产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尽管多数研究认为网络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但陈彦垒团队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往往期望在网络世界中拥有众多支持者,这可能鼓励他们做出越轨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陈彦垒团队发现,与高中生相比,大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更为普遍。这与国内现有研究的结论相矛盾,因为过去的研究通常认为低年级学生的越轨行为更为严重。陈彦垒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与高中时期对手机使用的严格限制有关。一旦进入大学,互联网变得无处不在,手机不仅给予他们一种对世界的控制感,还促进了只有在虚拟世界中才可能产生的对现实经验的重建。同时,父母和老师的关注度降低,以及同伴之间的模仿行为,都可能导致对网络偏差行为的监督和控制不足。
 
因此,陈彦垒建议,网络素养的培养应提前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而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也需要相应调整。此外,城市青少年相较于农村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网络偏差行为,这一现象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关注。这是因为城市青少年更频繁地使用互联网,同时,中国目前的互联网文化以城市文化为主导,导致农村文化的曝光率、吸引注意力和点击率相对较低。
 
该研究从现实与虚拟网络的综合视角出发,为各界人士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理解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产生机制。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