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烟卡”成小学生新宠,玩烟盒背后有隐忧

发布时间:2024-04-12 11:43:00来源:
4月8日傍晚,羊城晚报记者在广州天河区一所小学附近目睹了一群小学生热情洋溢地玩着拍“烟卡”游戏。他们身着校服,一边欢声笑语,一边用力拍打着手中的卡片,场面十分投入。走近一看,这些卡片竟是从烟盒上剪下的“烟卡”。
 
记者走进附近的一家文具店,发现约两三百张“烟卡”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小纸箱内,与糖果零食一同陈列在收银台旁的货架下层。一名小学生正在选购“烟卡”,他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这个游戏很简单,只要把‘烟卡’放在桌上或地上,用手猛一拍,卡片翻过来就行了。”他还分享了自己的选购经验:“牌子无所谓,关键是要现场试拍,能拍起来最好。”他这次买了三张“烟卡”,并表示每隔一两天就会来买新的。
 
店员介绍,“烟卡”不分品牌,每张售价两元,销量一直不错,经常需要补货。然而,记者注意到,虽然卡上没有明显的烟味,但一些买家在电商平台上的评论中提到了“烟卡”存在脏污、垃圾回收等问题。
 
对于“烟卡”游戏的火爆,社会舆论纷纷表示担忧。律师指出,销售从烟盒上剪下制作的“烟卡”涉嫌违法,因为这些烟盒可能涉及商标侵权和未经授权的复制问题。此外,小学生玩“烟卡”游戏也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容易让他们对烟草制品产生好奇和模仿行为。
 
因此,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小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了解烟草制品的危害性,并远离“烟卡”游戏等类似的不良娱乐方式。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文具店、电商平台等销售渠道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销售行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烟卡"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与"香烟"和"未成年人"这两个关键词紧密相连。尽管"烟卡"并非真正的烟草制品,但其存在仍让许多人担忧,担心它可能诱导未成年人接触并沉迷于真正的香烟。因此,关于校园周边销售"烟卡"的行为是否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烟草专卖法》等法律规定,以及我们如何理性看待学生对"烟卡"的依赖,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是违法行为。广东伯方律师事务所的谢化冰律师指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了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彩票销售网点,并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彩票或兑付彩票奖金。因此,商家销售"烟卡"的行为,无疑会让未成年人过早地接触到烟草制品,这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精神是相悖的。
 
"烟卡"的来源主要是废弃烟盒和仿制印刷。根据我国《烟草专卖法》的相关规定,从废弃烟盒上剪下来的"烟卡"是不允许进行二次销售的。此外,如果商家擅自印刷、销售烟草厂家的商标,则涉嫌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这是一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
 
因此,无论是从废弃烟盒上剪下来制作,还是通过仿制印刷制成的"烟卡",商家销售"烟卡"的行为都是违法的,且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公众有权对商家的"烟卡"销售行为向当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举报,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行政管理部门,有权对商家进行管制和处罚。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徐航航老师则从心理角度看待"烟卡"问题。他认为,"烟卡"游戏的风靡本身是一种现象,不应被过度解读为问题。他强调,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人,而非"烟卡"本身。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烟草制品,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受到不良诱导。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大多数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了与同伴共度的欢乐时光,学会了面对输赢的从容态度,并在遵守规则的同时追求个人目标。教师和家长应当深刻理解和认同孩子们对游戏的天然热爱和渴望。
 
尽管“烟卡”游戏本身并不应被视为问题,但它确实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徐航航指出:“‘烟卡’作为游戏道具的使用,不仅揭示了烟盒在未成年人生活中的易得性,还可能反映了孩子们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在易于接触的环境和自身好奇心的双重影响下,孩子们可能会面临过早接触吸烟的风险。”
 
徐航航进一步强调:“我们很容易将孩子们在游戏中出现的‘出格行为’归咎于游戏本身。然而,如果孩子们为了获取更多的‘烟卡’而做出翻垃圾箱、偷盗、购买和吸烟等不良行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如认知不足、不良习惯或家庭环境无法满足其合理需求等。因此,当问题出现时,我们不仅要看到问题的表面,更要关注到问题的根源,即人的因素。”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