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他如何从“别人家的孩子”到“别人家的导师”?

发布时间:2024-04-12 11:41:02来源:
陈逸伦,这位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近期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以28岁的年纪,引领着一群年龄相仿的学生探索大气的奥秘,他的教学理念和师生相处模式赢得了众多网友的赞誉。那么,这位“95后小老师”是如何实现如此非凡的人生呢?他又是如何成为“别人家的导师”的呢?
 
陈逸伦的成长轨迹充满了跳跃和逆袭。早在5岁时,他就能口算两位数乘法,因此被小学校长看中,实现了幼升小。10岁时,他读完了五年级并顺利升入初中。15岁时,他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24岁便完成了博士学业,26岁更是在中山大学被聘为副教授。
 
他的科研之路离不开从小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10岁那年,他偶然发现了一款科研绘图数学软件,觉得既新奇又有趣。这份好奇心驱使他不断探索,甚至在初中时就能画出比老师更美观、更精确的图像。
 
时至今日,好奇心仍然是陈逸伦科研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动力。他强调,做科研不只是为了完成项目,更多的是源于对某个问题的好奇心驱使他去探索。如果缺乏好奇心,科研就像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一样,失去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然而,陈逸伦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在高中时期,尽管他在学习上掌握了技巧且自律,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但他仍然感到压力巨大。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时,他抱着“再快一点”的想法,然而进入少年班后,他发现自己身边有很多比自己年龄更小、实力更强的人,他自嘲自己只是个“学弱”。
 
英语分班考试被分到C班、第一次六级考试没过,这些挫折并没有击垮他,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努力的决心。他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渐提升了自己的英语水平,最终在英语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陈逸伦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不断努力和坚持的结果。他的好奇心、自律和毅力使他能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和导师。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和勇气,不断努力和坚持,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学术的征途上,他多次在考试中只取得了六七十分的成绩,这些连续的挫折逐渐侵蚀着他的自信。为了寻找那份缺失的认同感,他渐渐沉迷于游戏的世界。然而,在大二的尾声,他如梦初醒,反思道:“难道我真的要依赖游戏为生吗?与职业选手相比,我并不出众,这条路行不通。”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将重心重新放回学业,大三时成绩有了显著的提升。
 
如今,他在外界看来或许是一个“年少得志”的成功者,但他却谦逊地表示:“这个世界上比我年轻且更出色的人太多了。人们只看到了我表面的顺利,却忽略了那些只有我自己知道的挫折。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一时的领先并不代表永远的胜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不必过分比较,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坚持下去。”
 
他自称是“抬杠艺术家”,致力于提高天气预报的精确度。在日记中,他记录下了自己作为青年教师,每天清晨被闹钟唤醒,独自乘坐校车从珠海前往广州提交项目申报书的情景。他背着沉重的背包,一步步走向科研院,仿佛背负着整个世界的期待。
 
“大气科学”是他的战场,他坚信这个专业既不冷门又实用。从小,他就梦想着成为一名地球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在他看来,大气科学不仅涵盖了天气和气候的研究,还融合了数学、物理、化学、环境等多学科知识,并结合了先进技术。他所研究的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充满前景的领域。
 
在大学期间,他了解到地球科学有许多细分学科,而大气物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最为接近。于是,他选择在这个方向上深耕细作,最终将研究方向锁定在“卫星遥感云和降水”。他向记者介绍道:“通过卫星观测,我们可以更及时、更准确地了解天气现象。我的科研目标是利用多源卫星观测资料,更深入地了解华南地区的降水过程,并建立相应的预报模型,以提高各类降水的预报准确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投入了大量时间进行文献调研、思考、编程和撰写论文等工作,并带领研究生共同开展科研活动。尽管他在科研领域已经摸爬滚打了近十年,积累了20余篇在知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荣誉也接踵而至,如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和广东气象科技杰出青年奖,但他依然谦逊地认为自己只是处于学术生涯的起点。
 
“用中国自己的卫星做自己的事”不仅是他内心的追求,也是他经常向学生们灌输的理念。他强调,一个优秀的科研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科研能力,更要有深厚的爱国情怀。他的博士生刘天澳回忆道:“每当提及我国自主研发的气象卫星,陈老师总是满怀自豪地为我们详细解析卫星的独特之处、优势以及应用前景。”
 
陈逸伦不仅在专业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他还乐于在个人平台上分享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以此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大气科学的学习。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富有幽默感的网名——“国家一级抬杠表演艺术家”,寓意科研就像是一场精彩的辩论,需要不断挑战旧有观念,修正或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陈逸伦看来,教学是他科研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坚信,本科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研究生则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学科前沿,利用好奇心推动相关领域的探索。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他常常思考如何将课程讲解得更为生动有趣,如何全方位地引导学生,为气象研究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本学期,陈逸伦开设了一门名为《空中浩劫:气象危机》的公选课,这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座位总是被一抢而空。学生们纷纷表示,陈老师能够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将复杂的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让人印象深刻。在一次课堂上,陈逸伦用一道初一地理题考验了学生们的基础知识,通过这一互动,他成功激发了学生们对气象常识的兴趣,为后续的课程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生,陈逸伦总是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他认为,公选课更像是一场科普活动,需要让来自不同专业的本科生都能听得明白,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在深入贯彻教学大纲的同时,专业课教师巧妙地融入最新的天气热点,使课堂内容既包含理论深度,又富有实践意义。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致力于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揭示科研过程中的潜在问题。我经常与研究生并肩作战,逐行审查代码,共同破解其中的谜团,这种互动充满了挑战与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现代科技,通过大屏幕展示实时匿名的“弹幕”,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即时提问与反馈。我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能见度时,引入狙击手的“拇指测距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的学生,我亲自指导”,“不占学生的一作地位”,“琐碎事务不让学生承担”,这些豪言壮语让陈逸伦备受瞩目。然而,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导师应尽的职责,并无任何特殊之处。今年三月,他因出色的财务报销工作获得了中大“财务报销五星级制单人”的荣誉。他坚信,学生应该专注于专业研究,而非琐碎事务。
 
陈逸伦将研究生团队的微信群命名为“台风圈分舵”,作为“舵主”,他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信任与友谊。他坚信,培养学生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关心他们的生活与成长。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得师生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共同面对挑战时更加团结高效。学生们纷纷表示,陈老师不仅是他们的导师,更是他们的朋友和兄长。
 
对于网络上关于他与学生年龄相仿甚至更年轻的热议,陈逸伦认为年龄并非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专业能力和学术造诣。他坚信,在科研领域,谁的专业素养更高、观点更正确,就应该受到尊重。事实上,他也曾指导过比自己年长的研究生,这种跨越年龄界限的师生合作,正是他坚持的教育理念的最佳体现。他不仅会虚心向年纪比自己小的同辈请教学术上的建议,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将自己的个人平台打造成了一个“学术交流的殿堂”,从导师的角度出发,为那些即将踏入研究生生涯的“准研究生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他强调,“科研经历是PPT的灵魂,每一个专业术语都需要深入理解”,“未来的规划不能过于空洞,建议提前与导师沟通,对研究领域进行初步的文献调研,并制作一份清晰易懂的流程图”,“在研究方法与资料准备上,要有充分的准备,并适当拓宽知识面,比如熟悉本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这些实用的“研究生复试指南”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关注和高度赞扬,他也因此被誉为“网络上的学术引路人”。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