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广州拟规划到2035年 应急避护场所人均面积达到2平方米

发布时间:2024-06-14 09:47:14来源:

应急避护场所作为应急资源,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预警响应、抢险救援过程中,发挥着紧急转移安置群众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根据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要,近期,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发布了《广州市应急避护场所建设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到2035年全市室内外有效避护总面积不少于3080万平方米,其中室内有效避护面积按不少于616万平方米配置。2035年全市应急避护场所人均面积达到2平方米。

征求意见稿提及,广州位于我国的东南部沿海,面临台风、暴雨、洪涝、风暴潮、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风险,灾害影响带来了较大的人员疏散避险、转移安置、应急救援等空间需求。应急避护场所根据其应急功能配置、避护规模、使用时效可分为中心应急避护场所、固定应急避护场所(中长期、短期)、紧急应急避护场所。应急避护场所均优先选择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福利设施、文化设施、学校等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管理的公共设施资源。

征求意见稿指出,近十年来,全市应急避护场所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较大进步。至2023年6月,全市依托公园绿地与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社区服务中心、福利设施、文化设施等设置了中心、固定、紧急应急避护场所,形成较为完善的应急避护场所体系。

接下来,应急避护场所该如何进一步完善布局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综合考虑行政区划、服务人口、救援要求、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等因素并结合实际,规划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九龙湖公园、亚运城体育馆等28处中心应急避护场所。布局563处中长期固定应急避护场所(含28处中心应急避护场所),按人均有效避护面积4.5平方米计算,可为约496万人提供15-100天的避护服务。可选择居住小区内的花园、广场、空地和口袋公园等布局紧急应急避护场所,紧急应急避护场所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米,人均有效避护面积大于等于1平方米,为受灾人员提供1天内的避护服务。

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构建能够应对自然灾害为主兼顾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避护场所空间体系,建设适应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急避护设施。规划至2035年全市室内外有效避护总面积不少于3080万平方米,其中室内有效避护面积按不少于616万平方米配置。2035年全市应急避护场所人均面积达到2平方米。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